
张鸿:把电商扶贫的“论文”写在三秦大地上
记者 原登荣 实习生 杨文娟
张鸿太忙了,从山阳、平利、到武功、富平、再到绥德、靖边,为了推动陕西农村电商发展,近两年他几乎跑遍了全省的角角落落。一心扎根农村搞电商的张鸿,是西安邮电大学的经济学教授,但圈内人却送给了他“电商教授”的称号,对此他欣然接受。
洞察敏锐的经济学教授
作为农业大省,陕西农产品品种多样、质量优良,但却常常陷入低价、滞销怪圈。
以陕西苹果为例,多年前还能省内或就近消化,但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越来越多的陕西苹果出现销售难,农民种得越多就赔得越多。
心急如焚的张鸿希望帮助这些农户解决实际困难。
随着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到来,张鸿敏锐地洞察到互联网+产业、+商户的重要性。张鸿说:“只有这样,才能短时间解决农产品产能过剩,陕西的苹果、猕猴桃等特产才能扩大销路。”
电商包含了信息、物流等重要因素。对于张鸿而言,研究、做好电商也是向自己的专业致敬,做一份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有益的事情。
广接地气的“农民教授”
陕南、关中、再到陕北,张鸿一年间曾奔波于全省30几个县,也曾来到乡村站点、奔赴田间地头,只为给农民现场指导电商经验。
三原县马额镇的苹果每年产量能达到10几万吨,虽然个大、色泽好,却因为甜度不够而受市场冷遇,价位低不说,还常常滞销,大大影响了当地果农的种植积极性。
张鸿来到马额镇,一待就是3天,在充分了解马额苹果的特点后,张鸿提出:“既然糖分低,倒不如以‘适宜糖尿病人吃的苹果’为宣传词,抓住糖尿病人群,这样也可以打开销路。”
张鸿说,相信今年马额镇的红富士苹果可以卖一个好价钱。
近两年,张鸿分别对山阳、蒲城、富平、岐山等地的农村电商进行了免费指导,虽然辛苦,但他认为:“现在这些地方的电商刚起步,只要能让老百姓致富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张鸿的爱人打趣称,他现在已经成了一位真正的农民教授。
苦口婆心的“电商教授”
在陕西农村,要想打破以往的销售模式,引领农户加入电商并不是一帆风顺。农民们不理解,仅靠一台电脑他们的农产品就能走出大山?
为此,张鸿开始下基层,在山阳等地举办“电商大讲堂”,当地的村干部、农户和大小企业负责人纷纷赶来,接受电商教授为他们的义务讲解。
在富平,卖柿饼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一条致富路。党晨飞,富平柿饼哥,在接触电商前,他还是一个依靠传统模式收购、销售的“柿饼贩子”。
当张鸿把电商概念传授给他时,党晨飞说:“真的可行吗?卖给谁去?”一面是从未涉及过的风险领域,一面是销售额狂飙的电商诱惑,党晨飞不知如何是好。
看出党晨飞心思的张鸿多次前往富平,为他指导、解惑。随之,富平县柿饼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并日益壮大,现在年销售柿饼已达300多吨。
在张鸿和自己团队的努力下,陕西农村电商已翻开了新篇章。但在张鸿看来,如今电商在“三秦大地”的发展还只停留在“论文”阶段,要想真正让老百姓脱贫致富,还得继续推进“一县一业、一县一品”建设,积极促成陕西农产品“走出去”。
相关链接:http://szb.gjnews.cn/Html/2016-07-26/13993.html